【科普】 编程启蒙课堂2走进编程的输入世界之竖“耳”倾“听”

#编程&生活#微米老师2023-03-15

从这一节课开始,微米老师会将编程相关知识层层分解,通过生活中的场景和案例,生动形象、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,带领同学们进入编

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,我们知道了通过编程我们可以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软件

这些软件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,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。无所不能的软件给编程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纱。

同学们可能就要问了:编程难不难学?怎样才能把编程学好?

从这一节课开始,微米老师会将编程相关知识层层分解,通过生活中的场景和案例,生动形象、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,带领同学们进入编程的世界,一起领略编程之美

我们现在先来看一个生活小场景。

小朋友们一起玩皮球的时候,当有人喊你名字并丢给你一个皮球的时候,你会本能地反应接住皮球。

看似简单的一个行为,实际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步:

首先通过你的耳朵听到对方的呼喊、同时通过眼睛捕捉到对方传球的动作及球的轨迹;

然后将耳朵和眼睛获取的信息传给大脑,大脑做出判断处理;

最后大脑再将接球的命令传递给四肢,做出接球的动作。

现在我们结合这个小场景,来学习一下编程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三个词语:“输入”、“处理”和“输出”

场景中,人类可以通过耳朵、眼睛、鼻子等感受外界的刺激,或者说获取外界的信息,这一过程我们称为“输入”

我们接着看大脑,大脑获取耳朵和眼睛传来的信息后,会进入思考,判断是不是要接球?判断在什么时机、什么地点接球?这一思考判断过程,我们称为“处理”

双手准确无误的按大脑的要求接住皮球,这一过程我们称为“输出”

了解了输入、处理和输出的基本含义后,我们来看一下软件是如何工作的

同学们看下面这张图:

图中是一个小朋友在打游戏。

输入是来自操纵杆或游戏控制器的信号。

处理是程序确定你是否击中外星人,避开火球,顺利过关或者做其他活动。

输出是屏幕上显示的图形,扬声器或耳机传出的声音。

软件的工作过程很简单,和接皮球这个场景过程很类似,先输入,再处理,最后输出。

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一下输入过程,处理和输出过程会在后续的视频课程中讲解。

类比接皮球过程中的输入,也就是类比耳朵获取的声音和眼睛获取的景象。

我们不禁要问,软件的输入信息有哪些呢?

那么,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小场景:

这个场景,大家熟悉吧。

是的,这是微信交流的场景。

大家结合着这个场景,思考一个问题

想一下你在微信和朋友交流时,发送了什么?

对的,我们发送的语音、发送的图片、发送的视频、发送的文件,这些都是微信的输入,也就是软件的输入,毕竟微信也是软件嘛。

对于软件来说,输入信息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,比如文本、语音、图像和视频。

当然,软件的输入不仅仅是这些。

在下一节课我们还会接触另一类输入信息。

在了解了输入信息类别后,同学们可能又要问了

这些输入信息是怎么获取实现的呢?

也就是软件的输入过程如何实现的?

嗯,不错!

提出这个问题,说明同学们的节奏感和逻辑性真不错。离揭开编程的神秘面纱,又进了一步!
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认识一位重量级选手,它的名字叫“库”。不是帅哥酷酷的“酷”,而是仓库的“库”。

这个仓库中存放着各式各样的软件小功能,这些小功能类似人的耳朵、眼睛,实现软件中需要的输入功能。

让人欣喜的是,这些库中的小功能,就像一块块积木。当我们编软件需要实现输入功能的时候,直接从库中拿出来拼搭即可。

简单吧!

例如我们想获取视频输入,那么我们就从库中找到具有“视频获取功能”标识的那块积木,

然后将那块积木拼装到我们的软件中。

讲到这里,想必大家对软件实现的基本原理以及输入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。

本节课内容就到这里,下节课我们会针对软件输入的另一种形态——博“览”群“书”做进一步讲解

敬请期待。

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

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